近年来,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在世界各地的拍卖屡创佳绩,藏家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,不只在其投资方面,更在于其跨越时空的美感和学术价值。
潮流案例1.苏富比明式家具专场所有拍品全部成交
2017年4月5日,香港苏富比举办的“轻巧袖珍宝: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”专场拍卖会辉煌落幕。此次拍卖的28件明式家具全部成交,成交总价高达3087.875万港币。在本次拍卖中,明末至清初的黄花梨雕人物鎏金铜件官皮箱以610万港币的高价夺得第一;第二则是明末至清初的黄花梨镶厚螺钿画匣,原本估价仅18到28万港币,最终拍卖成交价竟高达346万港币;第三是清初的紫檀佛龛,估价15到25万港币,成交价也达到250万港币。
▲明末至清初 黄花梨雕人物鎏金铜件官皮箱
此官皮箱通体黄花梨作,色泽温润如蜜。箱内的平屉及抽屉内牆、底部均用黄花梨木製,而不用官皮箱常见的柴木或铁力木造,十分讲究。
▲明末至清初 黄花梨雕人物鎏金铜件官皮箱正面细节图
官皮箱两门高浮雕楼阁人物,莲瓣纹座框,都十分特别,似未见别例。鎏金铜活,在黄花梨家具也十分稀少。此具官皮箱精品,可能是宫廷御用监的作品。
▲明末至清初 黄花梨镶厚螺钿画匣
长画匣盖顶用厚螺钿与影木镶嵌花鸟图案。八宝嵌与螺钿漆器,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中国工艺,元明两朝之传世品不少。到晚明扬州工匠周翥时螺钿与八宝嵌硬木家具更是登峰造极,此类家具通称 “周製”。
▲清初 紫檀佛龛
香港著名古典家具收藏家、“攻玉山房”的主人叶承耀说:“明式家具是中国最优雅的家具,所用的黄花梨与紫坛木更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木头。明式家具既素且雅,精湛的榫卯系统,结构简洁但细节千变万化,优雅流畅的线条、曲线、曲率之间呼应。”
潮流案例2.清代家具位居2016年排行榜榜首
从“2016年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价排行榜”来看,受到瞩目的家具设计来自许多不同的拍场,其中北京保利拍卖行的两场拍卖虽非家具专场,但却将家具设计的精品拍出相当高价,各拿下一、二名。清乾隆时期的紫檀雕福寿八吉祥嵌百宝十二扇屏风以2438万人民币的高价夺得头筹,位居第二的是清雍正—乾隆时期的紫檀列屏式有束腰宝座,以1955万人民币成交。
▲清乾隆 紫檀雕福寿八吉祥嵌百宝十二扇屏风
此件屏风每扇六抹,边框精选上等紫檀木制就,背板为原配金丝楠木,通体采用清代“大内紫檀作工”特有工艺“铲地”浮雕法,即将图案之外的底子全部铲平,使图案突现,营造强烈的立体感。与一般硬木家具的“起地”浮雕法相比,同样的图案,“铲地”浮雕需要多倍工时。
▲清雍正—乾隆 紫檀列屏式有束腰宝座
清雍正紫檀列屏式有束腰宝座遵循“内廷恭造之式”,通体紫檀木制,五屏风式座围雕夔龙纹,以边框和面板的榫接法组成。卷云马蹄,下承拖泥。综观整个宝座,设计巧妙,在有限的空间内严格遵循礼制。细观表面装饰于屏面、牙条、腿足面面俱到,充分体现着满清崇饰增华的美学传统和雍正皇帝的缜密心思
而2017年拍卖场中首件成交的千万元级家具,是“和珅旧藏——黄花梨福禄寿纹隔扇十二件屏风”,以4900万人民币的拍卖史上最贵屏风记录震慑拍卖界。
▲黄花梨福禄寿纹隔扇十二件屏风
黄花梨福禄寿纹隔扇十二件高3.3米,长6.6米,体积硕大,构思缜密,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。每块绦环板上都透雕着螭龙纹,周围以回文装饰,严正规矩,典雅大气。和它相对应的螭龙纹则灵活许多,有的相抵有的尾部相交,怒目瞠口,宛如活物。设计巧妙,栩栩如生,经过时间的洗礼放在当代仍然是经典佳作。
潮流案例3.划时代的明清古典家具学术巨著
其实中国古典明清家具在中国艺术历史上,一直被单纯地视为古代生活的一部分,而其未被列入研究或者重要艺术的范畴。自20世纪晚期中国明式家具的价值和研究才被重视。而反观西方,他们则更早地带起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的浪潮。
▲《中国花梨家具图考》
1944年,北京曾出版一部《中国花梨家具图考》,堪称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。作者为出生于德国的西洋文学史教授古斯塔夫·艾克,他对中国明式黄花梨家具的分析精密确切,并采用欧洲美术绘图法,将节点构造按比例绘出,揭示明式家具榫卯斗拼之关系,立本模范,使精巧的细木工技术得以传世。这本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,从此开启了外国人对明式家具的兴趣。同时,它也引起了中国学者对传统家具的重视。
▲《明式家具研究》
1985年,王世襄的《明式家具研究》在香港出版并同期举办展览,开启了明清家具的再发现与再研究历程。它汇集了作者40余年的研究积累和研究精华,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,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,并从人文、历史、艺术、工艺、结构、鉴赏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。
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也重新唤起华人了对明清家具收藏的关注。“近年明清家具的天价成交,都是中国人创出来的。”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,买回自己文化的根。
成熟的设计,千百年的生命力
中国明清古典家具作为历史的产物,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当王世襄等先行者的足迹不断深刻地影响着后世,更多研究及细心策划会出现,更多藏品及有关素材会展露在大众面前。
今天借由它们,我们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,看到背后最具价值的来源——是一代代明清匠人所倾注的大量智慧,他们不仅深入地研究了那个时代的使用者,充分设计了家具的每一个细节,更将材料(红木)价值发挥到极致。
这种精神是我们当代设计师、工厂所欠缺的。历史的启示已经在博物馆里熠熠生辉,我们不仅要自信,更要承扬。